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曾用名:教学研究
主办: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主管:甘肃省教育厅
ISSN:1671-4067
CN:62-1168/G4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影响因子:0.213115
被引频次:4059
期刊分类:职业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西北河谷城市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以(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6]黄晶,薛东前,马蓓蓓.西安市微区域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15,30(2):31-36. [17]张志斌,张应亚.西北内陆中心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空间

[16]黄晶,薛东前,马蓓蓓.西安市微区域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15,30(2):31-36.

[17]张志斌,张应亚.西北内陆中心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空间及其社会效应: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5):78-84.

[18]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1):96-99.

[19]郭仁忠.空间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3-175.

一、引言“贫困住区”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化进程下社会空间重构和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一类特殊空间,其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国外相关研究始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并在同心环、扇形和多核心3个土地利用经典模型中深入探讨了贫困住区的分布特征[2-4]。后继学者虽不断修正这3个模型,结果仍指出贫困住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区内部、CBD外缘[5]。之后彼得曼(PeterMann)、巴德科克(Badcock)和麦吉(McGee)等学者关于英国[6]、澳大利亚[7]和东南亚港口城市[8]的研究表明,美国城市贫困住区的分布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贫困住区可能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也可能分布在郊区和城市边缘区。国内学术界关于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者们主要对低收入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学者们主要利用政府部门提供的低保人口统计数据,对北京、南京、广州和重庆等城市的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9-13],另一方面学者们主要借助问卷调查中的人口经济属性数据,对北京、西安和兰州的城市贫困空间分布进行了探究[14-17]。虽然上述研究较好地揭示了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等内容,但研究局限于街道尺度上探讨贫困人口的分布,未能真正具体到“贫困人口聚居区”(以下简称“贫困住区”)这一实体空间尺度,因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状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是河谷城市的重要分布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结构长期受制于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的影响。兰州作为西北中心城市和典型河谷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兴起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期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体的贫困人口大量涌现并聚居,其贫困住区的形成具有典型性。就城市空间结构而言,兰州为河谷城市,与其互动形成的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特殊性。有鉴于此,本文从空间结构视角出发,以更微观具体的贫困住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探析兰州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状态,以及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以期能够丰富兰州城市贫困地理的研究内容,拓展我国城市贫困地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为针对性地制定缓解贫困的地域政策奠定坚实基础。二、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区概况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陆都”“丝路重镇”和“黄河之都”的称谓。作为“陆都”,它深居我国大陆腹地,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作为“丝路重镇”,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级节点城市。因地处西北中心地带,它关系着西北乃至整个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战略要地[18]。作为“黄河之都”,它坐落于黄河上中游多个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中,两岸群山对峙,是一座“两山夹一河”的河谷城市,空间狭窄且整体性差。以兰州市主城区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4个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面积约230 km2,2017年常住人口约255万人。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兰州市区逐渐形成了7个功能突出、分工明确的组团,即以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教育文化、科技信息为主的城关中心组团,以物流仓储、商业贸易为主的东岗组团,以高新产业、商业贸易为主的雁滩组团,以生物制品、医药加工为主的盐场组团,以机械加工、铁路运输、商业贸易为主的七里河组团,以石油化工、电力工业为主的西固组团,以文化教育、高新产业、机械电子为主的安宁组团。(二)数据来源贫困住区是在综合分析多源数据的基础上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兰州市主城区2014年末的最低保障人口数据、流入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到城市贫困人口聚居的街道、社区。(2)将兰州市主城区街道(乡镇)边界地图与时相为2014年11月的谷歌影像地图叠加,并结合《兰州市棚户区改造规划(2014—2017)》,分析住区影像特征并初步确定贫困住区的名称与地域范围。(3)对确定的贫困住区展开实地调查,经认真筛选和对比,确定其名称、地域范围和数目,共计155个。兰州市区街道(乡镇)边界数据来自测绘部门,基础地理要素数据(黄河、排洪沟、铁路)和组团边界数据均来自兰州市第三版总体规划中的图形数据。以软件为操作平台,以市区街道(乡镇)边界为底图,统一采用Beijing1954GK进行投影,经矢量化和配准校正,将上述空间数据存储于地理数据库中。(三)研究方法空间分布与结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分布类型、分布特征、集聚程度、密度分析以及相关区域环境的关联性分析等[19]。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空间分布密度以及与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4个方面展开,根据研究内容和使用数据类型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见表1)。表1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使用数据类型分析方法分析工具总体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贫困住区为面状、点状要素最邻近距离指数空间分布均衡性贫困住区属性数据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Excel2007空间分布密度贫困住区为点状要素核密度分析与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黄河、洪道、铁路贫困住区为面状要素,黄河、洪道、铁路为线状要素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相交)山体贫困住区属性数据数理统计分析Excel.最邻近距离指数最邻近距离指数是用于分析贫困住区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最邻近距离指数为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与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的比率。其公式为(1)式(1)中,R为最邻近距离指数;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 为密度。当R = 1 时,贫困住区的分布为随机型;当R >1 时,趋于均匀分布;当R <1 时,趋于凝聚分布。2.不平衡指数不平衡指数是用于分析贫困住区在各组团内分布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2)式(2)中,S为不平衡指数;n为组团总数;Yi为各组团内贫困住区在市区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S介于0 和1 之间,若贫困住区平均分布在各组团内,则S=0;若贫困住区全部集中在一个组团内,则S=1。3.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是用于分析贫困住区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3)式(3)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组团内贫困住区的数量;T为贫困住区的总数;n为组团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贫困住区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分布越分散。4.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用于分析确定贫困住区在市区的空间聚集区域。核密度分析法认为地理事物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位置上,但是在不同位置发生的概率不同。点越密集的区域,发生地理事件的概率越高,反之越低。5.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用于分析计算黄河、洪道和铁路中心线两侧10m、100m、200m和500m范围内贫困住区的数目及其用地面积,以探析基础地理要素与贫困住区的空间关系。三、总体分布特征(一)空间分布类型分别将贫困住区作为面状要素和点状要素,利用ArcGIS软件计算最邻近距离。结果表明(见表2),不论是面状要素还是点状要素,贫困住区的最邻近距离指数均小于1,表明在显著度水平小于0.05 的情况下,兰州城市贫困住区总体上呈凝聚型分布。(二)空间分布均衡性采用不平衡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研究贫困住区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式(2)计算得到贫困住区的数目、用地面积在组团尺度上的不平衡指数分别为0.23和0.37,说明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利用式(3)计算得到贫困住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40.21。假设155个贫困住区平均分布在7个城市组团内,则地理集中指数G1=22.14。G>G1,说明组团尺度上贫困住区的分布较为集中。数目最多的是七里河组团,共37个,占总量的23.87%,用地面积占总量的32.29%;其次是安宁组团,共31个,占总量的20.22%,用地面积占总量的16.69%。分布较少的是东岗组团(15个)和盐场组团(14个),分别占总量的9.68%和9.03%,用地面积占总量的8.30%和5.16%(见表3)。表2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类型要素类型样本数量实际最邻近距离理论最邻近距离显著度水平最邻近距离指数分布类型面状...0.凝聚型点状...00.凝聚型表3兰州城市贫困住区分布统计组团名称七里河安宁城关中心西固雁滩东岗盐场数目1514占总数目比重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比重(三)空间聚集区域运用ArcGIS软件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兰州155个贫困住区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贫困住区存在两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见图1)。第一个高密度区在安宁组团的安宁西路、银滩路、孔家崖和刘家堡4个街道的交界区域。安宁西路街道是兰新电表厂、万里机电厂、兰州飞控仪表厂、长风电器厂和兰州机床厂等原国有大型企业所在地。20世纪90年代的破产改制使这些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更新住房设施,加之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于此,住区物质性设施与人居环境日渐衰退。银滩路、孔家崖和刘家堡3个街道以前是乡村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跳跃式开发与建设,使该地区形成了建成区与城中村相间分布的半城市化景象,16个城中村成为大量低收入人口进城聚居的优选区域。图1兰州城市贫困住区分布核密度另一个高密度区在城关中心组团的伏龙坪街道、临夏路街道与七里河组团的西园街道的交界区域。它位于黄河流经兰州市区段的最窄处,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区内分布有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的伏龙坪、华林坪和五星坪三大坪地,它们是兰州市区规模较大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与棚户区相间分布,一度被称为兰州的“城市伤疤”。二是交界地带内的低保人口和外来人口较多。3个街道的低保人口占其户籍人口的4.62%,是主城4区平均水平(2.28%)的2倍多。流入人口占其常住人口的24.38%,高出主城4区平均水平3.04%。4个较高密度区分别是东岗组团拱星墩街道与高新区街道的交界区域、七里河组团西站街道与龚家湾街道的交界区域、七里河组团建兰路街道与安宁组团十里店街道的交界区域、西固组团以西固城街道为中心的区域,它们或为组团中心,或邻近组团中心,内部或周边均分布着数量不少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四、与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兰州作为“两山夹一河”的河谷城市,河流、洪道、山体是决定其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自然地理要素;同时,作为交通枢纽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工业城市,干线铁路与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支线铁路也是塑造其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人文地理要素。贫困住区与这些基础地理要素存在着特定的空间关系,在此予以重点探讨。(一)黄河黄河在兰州市区的长度约43 km,两岸滨河路享有“百里黄河风情线”的美誉。空间分析表明,距黄河中心线两侧100 m范围内,没有贫困住区的分布;200 m范围内仅有4个贫困住区,占总数的2.58%,面积约0.03 km2,占总面积的0.17%;500 m范围内有27个,占总数的17.42%,面积约1.76 km2,占总面积的8.78%(见表4)。说明贫困住区在黄河沿线地区分布较少,准确地说是难以“立足”。因为在兰州城市发展过程中,黄河沿线因滨河道路的建设和居民对滨水空间的热切追求,逐渐演变为城市空间中的优势区域,地价高、开发利润大,是政府优先出让和企业竞相逐利的地区,原先毗邻黄河两岸的城乡住区、农业用地大多因此被拆除和开发,少有“幸免”。表4黄河、洪道和铁路沿线贫困住区的数目与用地面积基础地理要素缓冲区距离10m100m200m500m黄河洪道铁路数量用地数量用地数量用地数量/个占总量比重/%面积/km2占总量比重/%数量/个占总量比重/%面积/km2占总量比重/%数量/个占总量比重/%面积/km2占总量比重/%.260.120.....421.768...(二)洪道兰州市主城区内规模较大的洪道有58条,它们如同人体毛细血管分布于黄河干流两侧。分析表明,有26个贫困住区紧邻洪道建设,距离不超过10m,占总量的16.77%,用地面积为0.17 km2;在洪道中心线两侧100 m范围内,有57个贫困住区,占总量的36.77%,用地面积为2.35 km2;而在500 m范围内,数目多达96个,占总量的61.96%,用地面积为10.73 km2,占总面积的54.87%。可见,洪道沿线贫困住区的数目和用地面积均远多于黄河沿线,200 m范围内的差距尤为显著,洪道沿线的数量和用地面积约为黄河沿线的18倍和141倍。究其原因,在于洪道沿线因地质灾害多发、水体环境差等成为兰州城市空间中的劣势地带,土地管理宽松和房屋租金较低,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首选的建房和租房地区。(三)铁路兰州市区内的铁路长度约86 km,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的4个组团内,其中西固组团和七里河组团内的铁路最长。分析表明,有19个贫困住区紧邻铁路建设,距离不超过10 m,占总量的12.26%,用地面积为0.61 km2;在铁路中心线两侧100 m范围内,有36个贫困住区,占总量的23.23%,用地面积为1.72 km2;在500 m范围内,有67个贫困住区,占总量的43.23%,用地面积为7.56 km2,占总面积的38.67%。在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内,虽然铁路沿线的贫困住区数量与用地面积约占洪道沿线的2/3,但仍远多于黄河沿线,数量与用地面积约为后者的12倍和21倍。原因与洪道相似,铁路沿线因交通噪音大和卫生环境差,同样成为兰州城市空间中的劣势地带。(四)山体因难以准确划定山体在市区内的边缘线而不能进行缓冲区分析,本文借助坪地上贫困住区的数目与用地面积分析其与山体的空间关系。坪地是一种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与邻近低地高差较大、顶面基本平坦的地貌类型,在兰州市区黄河三、四级阶地中分布较广,数量多达14个。如表5所示,位于这些坪地上的贫困住区多达23个,占总量的14.84%,用地面积为4.97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25.41%。尤为突出的是,坪地上单个贫困住区的平均用地面积为0.22 km2,是其他区域贫困住区平均用地面积(0.11 km2)的2倍。这说明以坪地为代表的山体边缘地带,不仅是兰州城市空间中的劣势区域,也是贫困住区数目较多、用地规模较大的地区。表5坪地上贫困住区的数目与用地面积组团坪地贫困住区数目/个用地面积/km2东岗桃树坪大洼山村10.65城关中心伏龙坪望垣坪、伏龙坪前街、伏龙坪后街3054雁滩白道坪、上坪白道坪村、上坪村21.08盐场大砂坪、小沟坪、庙坪大砂坪村、小沟坪、朝阳村、王堡堡村40.35七里河华林坪、五星坪、晏家坪、龚家坪、彭家坪华林山、华林坪、华林路、五星坪、晏家坪、晏家坪村、龚家湾村、河东村、龚西路路南住区、王家堡村、土门墩村112.10西固范家坪范家坪10.18安宁南坡坪南坡坪10.08合计234.97总体看来,兰州城市贫困住区与基础地理要素间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即远离黄河,趋近洪道、铁路和山体。这一规律也综合体现在部分贫困住区的位置分布上,如陈官营村、新滩村和北滩村3个住区分布于洪道和支线铁路两侧(见图2a),望垣坪、华林山、华林坪、华林路4个住区不仅位于坪地,而且也紧邻洪道和铁路(见图2b)。五、结论与讨论对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1)在市区尺度,不论作为面状要素还是点状要素,贫困住区总体上呈凝聚型分布;在组团尺度,贫困住区的分布不均衡,数目最多的是七里河组团,其次是安宁组团,最少的是东岗组团和盐场组团。(2)贫困住区在市区存在两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前者为安宁组团的安宁西路、银滩路、孔家崖与刘家堡4个街道的交界区域和城关中心组团的伏龙坪街道、临夏路街道与七里河组团的西园街道的交界区域,后者为东岗组团拱星墩街道与高新区街道的交界区域、七里河组团西站街道与龚家湾街道的交界区域、七里河组团建兰路街道与安宁组团十里店街道的交界区域以及西固组团以西固城街道为中心的区域;它们或者为组团中心,或者邻近组团中心,是棚户区和城中村分布较多的区域。(3)作为典型河谷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重工业城市,兰州城市贫困住区与河流、洪道、山体和铁路4类基础地理要素存在着特定的空间关系,总体上表现出远离黄河和趋近于洪道、山体、铁路的显著规律,并且这一规律也体现在陈官营村、新滩村、望垣坪、华林山等部分贫困住区的位置分布上。这些结果都更深入地揭示了城市贫困空间的分布特征,尤其是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关系,对于制定缓解贫困的地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图2紧邻洪道与铁路分布的贫困住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兰州为案例,探讨西北河谷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以贫困住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探讨了贫困空间分布状态及其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受数据来源和文章篇幅的限制,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还有待开展,一是贫困空间与城市功能区、社会区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与机理的研究;二是贫困空间的类型划分以及典型贫困空间内部结构的研究;三是根据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制定出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优化空间结构的脱贫地域政策。参考文献:[1]袁媛,许学强.国外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研究述评及借鉴[J].城市问题,2007(2):86-91.[2]Park R, Cit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5.[3]Hoyt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M].Washington,D.C: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1939:10-35.[4]Harris CD,Ullman of Cities[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45(242):7-17.[5]Yeates M.H,Garner B.J.The North American City[M].New York:Harper& Row,1980.[6]Peter to Urban Sociology[M].London:Routledge,1965.[7]Blair Structured Cities[M].Oxford:Blackwell,1984.[8]Terry Southeast Asian City[M].New York:Praeger,1967.[9]马清裕,陈田,牛亚菲,等.北京城市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解困对策[J].地理研究,1999,18(4):400-406.[10]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5):542-548.[11]袁媛,薛德升,许学强.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06,26(3):248-253.[12]袁媛,许学强.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地理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4):457-463.[13]袁媛,伍彬,古叶恒.重庆市城市贫困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兼论东西部城市的异同[J].人文地理,2015,30(1):70-77.[14]谌丽,张文忠,党云晓,等.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空间分布、演变与聚居类型[J].地理研究,2012,31(4):720-731.[15]暴向平,薛东前,刘溪,等.基于多尺度的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9(1):19-24.[16]黄晶,薛东前,马蓓蓓.西安市微区域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15,30(2):31-36.[17]张志斌,张应亚.西北内陆中心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空间及其社会效应: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5):78-84.[18]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1):96-99.[19]郭仁忠.空间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3-175.


文章来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zzyxyxb.cn/qikandaodu/2020/1002/421.html


上一篇:服务石油化工产业发展 建设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
下一篇:2019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沉积薄膜技术与应用会